向“敌”前沿发起冲击。张立/摄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是年3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目前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的陕北红军部队。年4月29日,习主席亲临红军师视察,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90载风雨路,红军师官兵转战西部九省区,在硝烟战火中逐渐壮大,铸就了“走遍新(疆)西(藏)兰(州)、听从党召唤”的厚重师魂,凝结形成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长攻善守、勇猛顽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热爱人民、甘于奉献”的红军师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红军传人在这片辽阔的边疆热土上续写新的光荣篇章。
一
3月的喀喇昆仑高原依旧冰封雪裹,新疆军区某红军团“猛虎三连”的刺杀训练在凛冽的北风中如火如荼地展开。组织训练的连长刘威,已在团里服役10多年。
刘威军校毕业时成绩排名靠前,原本他可以选择去南方条件好的大城市,却毅然决定回到红军师。他说:“红军师是我的根,我要回到培养我的地方。”
与刘威有着相似经历的官兵还有很多。该师政治工作部副主任亚合甫,已经在红军师服役28年。亚合甫说:“从一名没有学过汉语的少数民族战士,到一名上校军官,我的成长源于党的培养,也是红军师哺育的结果。”
官兵们对红军师的感情,映照出一代代红军师官兵“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心路历程。去年年初,刚与妻子马晶领完结婚证的该师某团上士、技师井祥元,得知部队要奔赴高原驻训,休假在家的他待不住了。连队干部劝他办完婚礼再上山,可井祥元觉得,这次驻训时间长,部队机动距离远,保障任务重。他耐心说服妻子,提前赶回连队,带领战友对所有车辆和装备进行检修。
那次任务,部队远程机动多公里,连队无一台车辆和装备抛锚。
去年年初,红军师接到上级命令,奔赴海拔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驻训。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阻挡红军师官兵前进的脚步,万人千车克服高原缺氧,全师官兵风雨兼程,全员全装按时间节点到达指定位置。
“一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90年来,全师官兵在“红军师精神”的激励下,牢记使命、枕戈待旦,在一次次任务中淬炼出敢打硬仗的军人血性,练就了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
二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红军师“长攻善守英雄团”“勇猛顽强英雄团”两面战旗,被选入战旗方队,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多年征战中,红军师奋战西北、卫戍西南,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余次,歼敌13万余人,涌现出名英雄模范、69个功臣集体。
延安保卫战,红军师前身各部血战青化砭,激战瓦子街,横扫罗局镇,七战七捷。
年8月25日,西北战场最残酷的兰州战役打响。七千勇士与曾经残忍杀害我西路军的刽子手马家军,在沈家岭展开殊死鏖战。奋战中,刺刀与马刀的拼杀声响彻云霄。
经过33次反复争夺,14小时浴血奋战,终于打通了兰州城的锁钥。那一场战斗中,某红军团政委李锡贵、某红军团团长王学礼等多名官兵壮烈牺牲。
当年参战的老兵李振朝忘不了那场战斗:“那个地方很小,那条隘口很窄,往前进一米都相当困难。沈家岭那个山那个时候都是秃山,战斗之后,整个山都矮了两米。”
红色基因孕育红军传人,红军传人赓续红色故事。
年、年,红军师先后两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与多国参赛队同台竞技。
8月的库尔勒,热浪袭人。在4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红军师官兵在大漠戈壁上演“速度与激情”。两次参赛,包揽“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和“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组两个比赛项目的所有金牌。
比赛中,外国参赛队员有的上过战场,有的则是拥有多年参赛经验的老队员,而红军师的官兵则是第一次参赛。对于赛场上的超常发挥,获得“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比赛项目冠军的时任排长丁维昌说:“作为红军师的一员,就要传承红军师长攻善守、勇猛顽强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强大的对手,我们都要放手一搏。”
在改革的赶考浪潮中,红军师的装备全面更新。新装备跨代列装,在一无训练经验可循,二无训练骨干的情况下,某团装甲步兵二连连长金季业向全营立下战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新装备形成战斗力。
金季业迅速组成攻关小组,逐件装备分析研究,很快便带领小组吃透了教材与说明书,拟制好训练计划。不到3个月,他和全连官兵就熟练掌握新装备,攻克高原、高寒条件下的多种射击难题,他们归纳总结的射击方法在全团推广。
金季业是红军师官兵的代表。据介绍,该师列装的新型装备从工厂到演训场,所有装备均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三
入春的喀喇昆仑高原上寒风凛冽、滴水成冰,而红军师座座营区板房内却暖意融融。训练归来的官兵们惬意地呼吸着与平原地区同等含氧量的空气,他们的宿舍门口整齐摆放着弥散式制氧机,只需30分钟即可将室内氧气浓度提高至与平原地区一样。
自开赴高原驻训以来,该师党委立足现实环境和现有条件,组织官兵动手搭建阳光板房、挖保鲜菜窖、钻淡水水井、装弥散氧机,解决了高原官兵取暖、吃菜、用水、吸氧等诸多难题。
有苦不言苦,奋斗来解苦。90年来,黄土高坡、雪域高原、大漠戈壁……红军师官兵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忠诚守护大好河山。
上个世纪,红军师由世界屋脊移防到新疆吐鲁番,在房无一间、瓦无一片的情况下,红军师官兵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师史馆内,块银元在展窗中整齐码放,这是师历届党委在一次次移防中积攒下来的。这些年,部队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但官兵们没有丢掉艰苦奋斗的底色,他们精打细算,坚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红军师某团财务助理周兵说:“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改善,守着‘厚家底’、甘过‘苦日子’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奢侈浪费的习气不能沾,必须永葆艰苦奋斗的初心本色和优良作风。”
这些年,师里拿出专项经费修建信息化作战中心、建设智慧军营,智能化图库、智能化沙盘、智能化作战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产物”全新亮相。
近百个科创工作室发挥“酵母效应”,官兵在战备、训练、管理、教育、保障等领域触碰最前沿科技的脉动;立足指通装备实际,组织“一网四链”常态训练和运行,指挥链路直达班排。
自奔赴高原以来,全师官兵枕戈待旦、全时备战。全师上下紧盯作战需求,研练训法战法,创新作战模式,按照将弹种打全、将引信打全、将天候打全、将地形打全的要求,组织各类装备在高原高寒条件下进行火力效能毁伤评估。
90年间,一代代官兵继承和发扬红军师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更要刻苦,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爱国奉献的辉煌篇章。
四
不久前的一天,西藏阿里日土村村委会大院里人声鼎沸,该师某红军团官兵在村民们惊喜的目光中,将一箱箱学习资料、日常用药、生活用品从车上抬下来。
这一天,是该团组织官兵赴日土村开展“乡村振兴”活动的日子,官兵们的到来让海拔多米的小村落热闹起来。在村民广场上,官兵们开展免费体检和送医送药等服务。针对高原严寒缺氧、紫外线强等特点,官兵们专门来到当地学校,为孩子们送上防治冻伤的药物和高原护肤霜。
这些年来,红军师驻训到哪里,军民共建和乡村振兴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支部帮带、产业帮扶、文化帮教,一项项务实举措压茬推进,青格达湖村、丽阳村等10多个村庄在红军师官兵的帮扶下,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一代代红军传人把“热爱人民、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近年来,红军师先后16次参与南北疆光缆施工、3次在“死亡之海”罗布泊“西气东输”,部队驻地周边荒山披绿衣,官兵遵守群众纪律秋毫无犯,留下了“宁肯不睡觉不进喇嘛庙、宁肯饿断肠不吃百姓一只羊”,“哈密瓜地不纳履,葡萄架下不整冠”的佳话。
阳春三月,海拔多米的某雪山之巅白雪皑皑,该师某红军团95后战士陈代权和战友们手握钢枪,冒着低温趴在雪地中进行潜伏训练。
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中的禁区”,稀薄的氧气令官兵们嘴唇紫黑,强烈的紫外线灼晒着他们的脸庞,而陈代权和战友们已经在这里训练了多天。
高原驻训展开后,该师某红军团从负海拔的吐鲁番盆地,机动至海拔多米的雪域高原。部队刚到驻训地就接到新任务,抽选20名同志,赴海拔0多米的雪域开展训练。得知这一消息,官兵们纷纷递上请战书。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如今,新时代的红军传人正鏖战在雪域高原上,官兵们把使命举过头顶、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决不辜负血洒疆场的前人、决不愧对继往开来的后人、当好红军精神的传人”的精神,把青春和热血融入雪域高原,不断续写强军兴军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