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去往的是有瓜果之乡美誉的吐鲁番,吐鲁番在中学的地理教材里占据了三个中国之最: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火焰山);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托克逊);中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缘何却能成为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因为它有中国最著名的地下灌溉系统——坎儿井,所以来了*,不能不去吐鲁番。
今天最值得一提的是我有幸结识了一位非常有趣的驴友于姐,早上我们都肩背行囊在宾馆大厅相遇,一交谈,发现我们联系的是同一个导游,要去往的是同一个地儿。这个于姐可不简单!她早几年就加入了一个旅友团,大家相约着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看遍祖国大好河山,此行男男女女十几人,来自全国各地,在乌鲁木齐集合,目的地是“人间净土”喀纳斯湖。
于姐是南京人,她从南京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因为她想去*其他地方先行游览,所以她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两天。据说她经常和驴友一起“风餐露宿”,所以她的行李中居然还有羽绒服和帐篷。
吐鲁番距离乌鲁木齐约有两百公里的路程,坐旅行车需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离开乌鲁木齐,一路渐显荒凉,满目都是戈壁,景色十分单调,难得闪过一抹绿色,很少有牛羊。
途中见到最多的当属风车了。特别是经过达坂城的时候,车窗外风呼呼作响,只见一座座巨大的风车林立在道路两侧,这里有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的风力资源格外丰富,因为这里有很多风口,形成强大的狭管效应,柴窝铺便是达坂城谷地著名的风口,当地有民谣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大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你所熟知的成语飞沙走石,在南方是没法真正体会的,因为它既要风大,地面还必须具备砂石的物质基础,在这里却司空见惯。
当地仅有的树木也是别具外形特色的——旗形树冠,由于风大且常年盛行同一种风向,迎风的那一侧树枝都夭折了,只向另一侧伸展。(旗形树冠图片来源于网络)
抵达吐鲁番之前,导游首先带我们去参观的是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的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为唐代遗存。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的最好的土建筑城市。它可不是一般城池那样用砖瓦土石垒起来的,而是交河先民在一块沟壑纵横的*土台地上,向下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一座城。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我来说,参观交河故城还是有些吃力,我只能用我浅薄的地理知识解释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应该是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曾经那样繁华喧闹,人声鼎沸的一个生龙活虎的城市,就这样被风沙侵蚀,深深掩埋,留给后人的是一片寂静的*土墙。而如今这样土*的壮观废墟也格外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适合拍照摄影。
再往前走,绿色多起来了,远远看到,绿树成荫,终于来到了瓜果飘香的吐鲁番。吐鲁番的葡萄可是四海远名扬的,从敞开的大门向庭院里看去,家家户户庭院里最首先看到的就是葡萄架,几乎每一家都是如此,而且在老城的路边,随处可见碧绿的成片的葡萄园和葡萄晾房。这也是吐鲁番的一大特色。
前面也提过,吐鲁番的雨水吝啬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能成为茫茫戈壁中的一方绿洲,主要得益于坎儿井的存在。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的原理是将天山冰雪融水的潜流处,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之所以要修建地下引水系统,主要是减少砾石戈壁的渗漏和水分的蒸发。
在农家大院内,我们一边尽情地品尝着甜甜的瓜果和葡萄干,时而在维吾尔族少男少女的带领下载歌载舞。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火焰山。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据说沙窝里都可烤熟鸡蛋。(图为标志性的测温计,孙悟空的金箍棒)
火焰山山脚下原来有多户居民居住,但因为农业较难发展起来,农户全部外迁了,独独留下了这一对老人,仍然在坚守。
今天因为是和于姐同行,所以多拍了一些照片,也必须上传这张于姐留存在我相机里的照片。我们互相鼓励过:人生虽然艰难,但总归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虽然去了中国最热和最干的地儿,但我只感受到的太阳很晒,丝毫没感觉到有多热,背上都没有出汗,不像在家里,闷热难受,除了风大之外,估计就是因为空气干爽了。有一种温度,它叫体感温度,它和实际温度是有差别的
今天参观的地儿真多,往返路途又格外遥远,回到市区已然是深夜。
明天的行程当安排的轻松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