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缂丝狮子补,明代早期。有明一代,官袍上都有特定的等级标志。鸟象征着文官官衔或等级身份、各种真实或想象的兽类象征武官*衔。狮子是最高*衔的象征。
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丝绸,并不只是用来包裹身体的美妙材料,在古代中国,丝绸还是仪式中相赠的礼物,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可用作赋税。也正因如此,贵如*金的丝绸,在起伏跌宕的历史中,见证了一段段辉煌和湮灭。
中国与中亚丝绸:
穿行在欧亚大陆上的“*金”
撰文、供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翻译/丁洁雯
汉代的丝绸贸易之始
众所周知,中国丝绸的规律性贸易可以追溯到汉代张骞。汉武帝(公元前年~前87年在位)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起初是希望联合中亚来对抗经常骚扰中国北方边境的好战邻居匈奴。张骞并未能完成这个任务,但却获得了来自于中亚及其周边的信息,激发了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兴趣。中亚和后来的波斯,以及罗马的居民,对中国的产品青睐有加,特别是丝绸,由此,丝绸之路渐渐诞生。
广袤的丝绸之路,横亘于中国的西北部,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包围,以当中的绿洲沙洲(今敦煌)、吐鲁番与和田为节点,穿越中亚,直达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和地中海东部。整段路途艰险无数:沙尘暴、雪崩、劫匪、高额的关税。然而,西亚和欧洲贵族愿意为中国货品尤其是丝绸投掷重金,丝绸贸易因此极为有利可图,并得到维持;商人们也深知丝绸贸易绝对可以赚取高额利润,才愿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投身其中。汉朝在公元年终结,*治和社会陷于崩溃,丝绸之路贸易随之停滞。
■有动物纹的丝织品,汉代。在这件丝织品上,动物爬上云山与中国汉字交织在一起的纹样是吉祥的象征。动物云纹从中国汉代到晋代一直都是丝织品的流行纹样。这件丝绸品上有“明光”两字,可能是为汉武帝所建的明光宫而作。
唐代的丝绸贸易:从与亚洲的交往中获得繁荣
6世纪晚期,当中国再次得到统一,丝绸贸易重新增长,这与唐朝(公元年~年)实行积极的对外*策也密不可分。7世纪中期,中国*队已经巩固了通向喀什的整个中亚地区的权威。7世纪和8世纪,整个通路的安全使商人和传教士可以携带着新的货物、思想和技术来到中国,也意味着中国与伊朗、印度和中亚加强了联系。
大量中国丝绸因此被带到中亚和西亚、萨珊时期的伊朗,交易量可观。萨珊波斯人在丝绸上织造出自己的图案,使得萨珊波斯的主题非常流行,特别是在中亚地区。粟特商人将丝绸从中亚带到整个亚洲地区,作为贸易中最重要的等价交换物,“丝绸等同于新的金子(货币)”。
中亚和西亚对中国丝绸的需求,不仅使中国丝工作用大为突显,也为他们自身赢得了保护,丝工一般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年,阿拉伯和唐朝*队在中亚塔拉斯河(talas)一战,有唐朝手工艺者被俘。根据其中一名叫杜环的人记载,大批丝工、金匠、养蚕工人和画匠被安置在巴格达这个阿拉伯帝国刚建立不久的首都,其中一些丝工留在了撒马尔罕。又有证据表明,8世纪早期,伊斯兰入侵布哈拉之时,逮捕了大约名中国商人和手工艺者,包括几名丝绸工人。此时,中亚人和西亚人向东迁移,其中不乏手工艺者将他们的技术带到了唐朝。
■丝线刺绣的双鸟图案丝织品,唐代。尽管对称性是中国设计当中的一个基本要义,但是面对面的动物或一棵植物两边各有一只鸟儿的图案则是直到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展开丝绸之路之后才出现的。此丝织品中,两只鸟儿对坐在莲花之上的图案在唐代早期十分流行。
亚洲各地则广布粟特和唐朝的织工。大约有件7到10世纪的粟特纺织品被保存下来,其中一些发现于高加索北部的墓葬中,另外一些保存于欧洲的教堂。在高加索北部所发现的织物当中,大量被认为是来自于拜占庭、大唐中国和粟特,显示出这些地区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织工和在中国内部或周边建立社区的粟特织工之间相互往来,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
粟特的影响也发生在唐朝与回纥(维吾尔突厥人)的丝绸贸易中。为了回馈帮助镇压年发生在唐朝的叛乱,回纥要求与唐朝通商。回纥提供唐朝急需的马匹,作为交换,唐朝提供丝绸。回纥大部分收到的是生丝,偶尔也得到带有图案设计的丝织品。这些丝绸通过与回纥建立密集通商关系的粟特人,再运送到中亚和西亚各地,数量极为惊人,在唐朝的经济中不可小觑。回纥人中既有农民也有商人,他们与整个中亚和东亚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回纥人口的增长,出现了一个手工艺者阶层。他们既是贸易者,又是织工,影响着8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亚和中国的丝绸生产与贸易。
伊斯兰穆斯林也在丝绸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穆斯林商人和手工艺者在将唐朝主题转化成中亚和伊朗风格时起到了中介的作用。9世纪中期,穆斯林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建立了社区。尽管来自唐朝官府的精英反对与这些社区发展贸易关系,却仍不能阻止丝绸贸易的发展。穆斯林商人坚持下来,并从与中亚和西亚的丝绸贸易中获利。遗憾的是,由于缺少档案佐证,很难估计这些社区中穆斯林织工的数量,以及他们对于丝绸生产所做的贡献。
■丝织钱包,唐代。
唐朝在8世纪中期开始的衰落阻碍并且逐渐破坏了活跃的丝绸贸易。到了公元9世纪,由于大唐*队无法应对一波又一波的歹徒、抢匪、盗贼的袭扰,地方上动荡不安、暴力横行。与此同时,宫廷开始对佛教僧侣施行打压*策。此前通过虔诚信众所赠送的丰富礼物和宫廷免予的缴税权,佛教寺院积累起可观的财富,并用丝绸制作了大量的旗帜、佛经以及其他宗教用品。为了一定程度上纾解财*之困,唐朝宫廷在年颁布法令,发起灭佛运动。对僧侣的压制同时标志着一股排外浪潮的兴起,唐朝经济和*治上的沉疴全都归咎于外国人的存在、对外贸易和外来文化的影响。9世纪中期到晚期,对于外国人的敌意,扭转了唐朝早期宽容、大都会化的*策,而正是这种倾向曾经鼓励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也促进了全亚洲的贸易发展。
由于*事和*治软弱催发的唐朝孤立主义,也同时致使丝绸之路中断。8世纪时,吐蕃(西藏)*队的压力迫使唐朝*队从塔里木河盆地的绿洲地区退出。大约在年,唐朝逐渐失去了它在中亚对多个绿洲的控制权。虽然吐蕃和唐朝之间充满敌意,但两者之间所进行的贸易却从未间断,吐蕃成为“中世纪丝绸的大仓库”。年,唐王朝覆灭。贸易中断,商队和商人安危无保。回纥汗国(维吾尔人所建)在年的崩溃更是给中亚和中国的丝绸生产与贸易带来致命打击。奇特的是,回纥汗国的崩溃让回纥人在中亚和东亚之间扮演起了更加重要的中间人和文化使者的角色。
随着唐朝*权的崩溃,少数民族沿中国北方和西北方边界建立起了具有汉族风格的*权。来自蒙古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于年至年控制了现在的北京地区和中国北方的燕云十六州。11世纪早期,受吐蕃文化影响的西夏人,建立了西夏朝,统治中国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直到年。年,从中国满洲崛起的女真族,打败契丹人,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并逼近中国南方的淮河流域。尽管所有这些少数民族*权后来都瓦解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消失。就像回纥汗国在年崩溃之后,回纥人四散到中国的北方、满洲地区、蒙古和中亚,将他们的艺术风格、技术和文化品味留在了这些地方。
■菩萨丝绸图轴,唐代或五代。这件来自敦煌附近的佛教洞窟中的彩色旗帜是中国早期佛教绘画的一件代表作。这件旗帜应该是挂在寺庙中或洞窟内,用来纪念建筑的护佑者。
宋代的丝绸贸易:丝绸用于外交和海运丝绸贸易兴起
宋太祖(公元年~年在位)重新将权力集中起来,将整个国家重新整合在孔子的思想之下,建立了宋朝,并将都城从长安迁移到了开封。宋朝的领土面积比唐朝时期小,宋朝的宫廷也面临着周边多个强大的*事力量的威胁,他们当中包括了契丹的辽朝和西夏王朝。10世纪末,虽然宋朝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有力的竞争者,但是基本放弃了对旧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和城镇的控制权。这对于丝绸贸易无异于釜底抽薪。
然而,丝绸在宋代的对外*策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10世纪,宋朝意识到他们不具备将契丹从中国北方彻底驱逐的*事实力,转而与契丹建立商业和外交关系。4年,有辱宋朝的澶渊之盟订立。条约规定,宋朝每年不仅需要向辽交付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丝绸,宋朝皇帝还要在契丹统治者前自称为“儿皇帝”。
■丝绸嬉婴图卷,仿周,宋代佚名。画中描绘了唐代宫廷女性的日常生活,这一题材正是在唐代画家周及其后的南唐画家周文举的手中逐渐成熟。画中凝滞的笔触说明,这是一件北宋时期的仿品。
同样的*策也施与同西夏的关系,以缓解与西夏人之间的紧张。西夏王朝占据了中国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和契丹一样,他们建立了近似汉族风格的王朝。在与契丹定下“澶渊之盟”后的次年,宋朝开始每年向西夏提供4万匹丝绸。然而,在11世纪中期,西夏与宋之间的边界争端超出了已有的约定,战争爆发。结果,西夏取胜,向宋朝提出了增加贸易机会,每年赠送茶叶、白银并15.3万匹丝绸的要求。
如唐朝一样,丝绸在宋的对外关系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宋朝的边境线上,中国丝绸价高权重,为了保证贸易安全,限制盗匪、抢劫等破坏行为的自觉行动屡见不鲜,丝绸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件有力武器。1年,宋朝送给居住在西夏西部的回鹘可汗织锦长袍、金腰带以及匹网状织锦。不久之后,又送给可汗件长袍、金腰带,给他的母亲件长袍和大臣件长袍。
■缂丝飞鸟走兽纹包首,宋代。这是一块典型的宋代丝织品,原是北宋画家郭熙的《树色平远图》的包首。纹样中鸟兽的安排,典型地受到了中亚挂毯编织技术的影响。
尽管宋朝西北部边界收缩,丝绸之路也随之经常被阻断,丝绸贸易仍在进行,虽然规模已经大不如前。商人有时伪装成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绿洲的官方使者,为宋朝带来马匹、骆驼、玉石和地毯以交换丝绸、织锦、茶叶、漆器和金子。更富野心的契丹人将从宋朝得到的货品,与回鹘人(维吾尔人)和其他居住在西部更边远地区的人进行交换。宋朝与中亚西部所进行的贸易也因与突厥人的战争而衰落。随着伊斯兰喀拉汗王朝(年~年)的崛起,及其对丝绸之路上一些重要城市诸如布哈拉的控制,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中亚西部。
宋朝对外贸易通常以海运贸易的增长为特点。当时超过一半的汉族人口定居在中国东南部,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北宋于年崩溃之后,南宋将首都移到中国南方的临安(今天的杭州),中国与西亚之间的海上贸易随之增长。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达中国的东南沿海,并定居下来。广州成为穆斯林社区的首要聚集地,之后,泉州则逐渐成为穆斯林最大的聚集地,并且成为与西亚贸易的中心。这些社区无疑促进了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往来,丝绸成为贸易商品中的一项,尽管很少有此时的丝绸遗留下来。
■缂丝花鸟纹包首,宋代。原是元代画家王振鹏《金明池争标图》的包首。将花鸟穿插在繁茂线条中的做法显示了中亚挂毯的影响,其中精妙的平衡性又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比如让鸟儿衔住树叶。
商业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发展,也使丝绸的使用量增长,特别是在新富阶层,为了模仿贵族,丝绸的需求量大增,尤其在南方。逐渐地,丝绸的使用也更加广泛了,市场、货摊和商店丝绸货源充沛。
佛教僧侣也成为丝绸需求者,缂丝旗帜、佛经、袈裟等等都需要用丝绸来制作。尽管历经9世纪中期灭佛运动的劫难,此时的佛教已经再度恢复了繁荣。宗教领袖和朝圣者为了学习佛教经典而在中国南方和东亚四处奔走,其结果也促进了宋朝和一些持有佛教经典的地区如吐蕃和青海的贸易交流。由于吐蕃王朝在9世纪中期覆灭,佛教僧侣竞相与宋朝建立贸易关系和宗教纽带,以此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宋朝与吐蕃的关系中,丝绸始终是一个关键媒介,佛教寺院成为丝绸和其他贸易产品的主要收藏者。吐蕃是储藏丝绸的理想场所,储存在寺庙黑暗、干燥的房间中,隔绝了光线和其他危害的丝绸得以长存。对于吐蕃的贸易者来说,他们也热衷于与宋朝保持贸易往来,用宋朝稀缺的货物比如来自青海的马匹来交换珍贵的宋朝产品。
■男孩与莲花轴丝绸垂饰,宋代。此纹样有多种寓意,可能象征着“多子多福”,也可能是继承了唐代佛教艺术中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表达。
受回鹘人影响的辽朝缂丝
契丹是第一个在宋朝北方边界定居,并建立辽王朝的民族,其制度以宋朝为模板。趁着9世纪唐朝的衰落和回纥汗国的崩溃而出现的权力真空,契丹人逐渐将从东部满洲到西部阿尔泰山脉的大片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其领土囊括了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今天的内蒙古和更远的西部地区。
契丹是第一个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城市的半游牧民族。他们将大部分的宋朝俘虏安置在新建立起来的城市中心,以防止叛乱的发生。每一座城市都建有集贸市场,鼓励外来商人在那里展示他们的货品。有大量的宋朝丝绸和丝绸工人汇聚在首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这里后来成为丝绸生产的中心。辽世宗(年~年在位)建立弘*县(今辽宁义县),用来特别安置从河北定州掳获的俘虏,他们大部分都是纺织工人。一个由名从宋朝和其他地方抓来的纺织工人组成的丝绸作坊在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建立,离上京不远。
大部分的丝织工人都来自宋朝,由于契丹领土的特殊位置,这些工人还受到中国北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回鹘人(维吾尔人)的影响。回鹘人在缂丝工艺的发展上功不可没,辽代缂丝的精湛工艺大部分也得益于此种影响,同时展示出宋朝和非宋朝主题,创造了独特的辽代风格。
12世纪晚期,契丹内部发生内讧,权力削弱的同时遭到满洲女真族袭击。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被立为金朝领袖,次年打败辽朝,辽朝走向终结。而这一年,丝绸工业增长,纺织品在不同文化的滋养下光华绽放,也有大量的丝绸被送往吐蕃。
■丝绸龙虎纹样刺绣,辽代。
西夏王朝:通过丝绸与佛教紧密相连
西夏王朝位于大宋国的西北方。首都宁夏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控制着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的一系列绿洲。西夏人在年建立了独立的王朝,接受了向辽纳贡的外交关系,但却拒绝向宋朝臣服,宋朝因此严厉地限制与之发展贸易关系。
和契丹一样,西夏人自己并不会纺织他们得到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于宋朝),因此他们贩卖了大部分的丝绸并作为贡赋和礼物;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也转向了佛教,这也加强了他们与吐蕃之间的联系。由于拥有吐蕃和突厥的血统,西夏人同时受到印藏文化、宋朝文化和突厥蒙古文化的影响;而他们所建立的多元文化王朝,也以尝试融合西藏的密宗传统和宋朝大乘佛教的传统而闻名。他们与佛教的亲密关系,促使他们在丝绸工业和丝绸贸易中具有核心地位。
西夏将佛教经典翻译成西夏文,资助宗教文献的印刷和寺庙的修建,组织收集佛教用具和遗物。吐蕃的佛教高僧不仅是皇帝的宗教导师,同时还是世俗事务和统治合法化的指导顾问。虽然吐蕃与西夏之间拥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但是两者之间偶尔还是会爆发冲突,只是这种冲突很少波及彼此间的贸易。崇信佛教的西夏统治者渴望与吐蕃寺庙保持联系,为此送出了大量的丝绸作为礼物。可惜的是,现存的西夏文献对于这些丝绸作坊的描述微乎其微。
与契丹一样,内在的权力冲突制约了西夏,为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蒙古人铺平了道路。年,蒙古人袭击西夏的都城,一年之内,西夏的统治者就向蒙古人俯首称臣。年,西夏王朝亡于成吉思汗的进攻。
■彩绘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辽代。观音菩萨身上的衣着轻柔如水,只有丝绸才能展现出这样的质地。
金朝:宫廷丝绸作坊再次兴盛
从今天的满洲地区兴起的女真族是第三个非汉族建立的与宋朝并立的王朝。女真族起初居住在满洲东部的森林地带,常常以小群体的形式迁移,以捕猎和渔猎为生。9世纪末,他们向南迁徙到辽河流域,逐渐由游牧生产向农业生产形式过渡。10世纪末,女真成为契丹的臣属,两个世纪之后,随着女真族领导权的集中,他们征服了契丹,在年建立金朝。
年,女真族越过*河,进入中原腹地,占领了北宋的首都开封。北宋随之覆灭,幸存下来的皇室和贵族流亡南方,越过长江,在临安建立新首都,史称南宋。南宋的君主在金朝不时的骚扰中惶恐不安,直到年,这种担忧才基本消失。双方签订条约,宋放弃中国北方的领土,向金朝缴纳25万盎司的白银、25万匹丝绸,并向金称臣。
■绿地猎鹅纹织金绢,金代。以老鹰捕猎天鹅在游牧的女真族生活中是一件季节性的重要活动。历史文献记载,女真族的贵族穿戴拥有此种纹样的绿色长袍进行捕猎。
金朝采纳了宋朝的很多实践,模仿宋朝的制度,他们颁布的法典中包含很多宋朝的特征。女真与汉族人的通婚逐渐增多,他们甚至采取了汉族人的姓氏,女真族的农民在经济上依靠汉族的放贷者。两种文化之间逐渐相互联系并相互依存。年,金朝将自己的首都从满洲迁到燕京,即今天的北京,这是汉化的一个典型标志,这一转折也影响了女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装饰艺术得到鼓励,上等丝绸的织造也得到嘉许,丝绸作坊大部分都在汉族工匠的监督下建立起来,曾经在唐和宋时期繁荣的宫廷丝绸作坊再次兴旺。在贸易和仪式中,丝绸既是礼物也是货币。作为佛教的赞助者,金朝向佛教寺庙捐赠了大量的礼物。在授予土地、现金和白银的同时,作为礼物的丝绸得到高度褒奖,用来制作佛典的包袱、旗帜或是绘画的底布。女真族与西夏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追随汉族文化,而非吐蕃文化。事实上,他们与吐蕃的联系是借西夏人作为中介,更多与丝绸的获取有关。
金与宋之间在年的对抗极大地削弱了双方的实力。年,金朝首都被一股来自北方的新崛起的强大势力所袭击——蒙古人现在成为中国北方的最大威胁。年,金朝覆灭,所有中国地区都被统一于蒙古可汗的权威之下。
■盘龙金绢,金代。盘龙作为皇族的象征,自唐代以来就受到皇族的欢迎。此块金绢中所使用的多种绣织技术在金代皇族坟茔中第一次被发现。
元朝:丝绸在欧亚大陆上穿行无阻
蒙古人完成了中国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同时还将自己的领土囊括了亚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蒙古帝国的领土范围,从北部今天的韩国延伸至俄罗斯西部,南部从越南延伸至叙利亚。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当中,他们消灭了金朝、宋朝、中亚的花剌子模和曾经控制西亚和北非将近5个世纪的阿拔斯王朝。
征战停止期间,蒙古人在亚洲施行了许多*策,以加强亚洲与整个欧亚大陆的联系。尽管不同派别冲突不断,蒙古时期仍然是欧亚大陆上贸易和货物大流通的时期。商人、各国外交家和使者,在蒙古的领土内畅行无阻,第一次使欧洲和中国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非欧洲使节和商人马可·波罗莫属,他旅行到中国,又将亚洲的产品丝绸和香料带回欧洲,促使欧洲人开辟到东方寻宝的海上路线。
关于蒙古人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1世纪和12世纪的编年史中,蒙古人被认为是一群分布极广的游牧部落。年,具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成为部族最高领袖,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结成联盟,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仅在三年之中,成吉思汗就将自己的领土拓展到蒙古之外,开始了为期二十年历经三个时期的远征。蒙古人突袭中国西北部的西夏王朝成功之后,就将通向中亚的绿洲和城镇牢牢掌握在了手中。第二次征服直接针对金朝,经过四年的断断续续打击之后,终于在年颠覆了金的首都燕京。成吉思汗最后的征服位于中亚,面积最广、程度最深。成吉思汗死于年。
尽管连绵不断的征战让成吉思汗无暇在新近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常规的管理体制,但是他从未忘记在这些地方颁布相应的*策以管理当地的秩序和发展经济。在他统治期间,之前没有文字的畏兀儿人(维吾尔人)借用蒙文发展自己的文字;宗教宽容*策得到鼓励,以赢得被征服地区的民心;相当一部分畏兀儿人被雇佣来填补蒙古人缺乏行*经验的职位空缺。
■团凤纹绣片,元代。一块刺绣杰作,绣片中两只巨大凤凰围绕着一块14世纪的石雕,这块石雕是元大都的基石。这块绣片可能是蒙古皇族的某位成员用作帐篷的华盖。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风格本能地排斥手工艺阶层的发展,但成吉思汗却深知手工艺人之重要,将他们从强迫劳动和沉重赋税中解脱出来,送往新的地区。在东方和中亚,成吉思汗及其儿子窝阔台逐渐建立了至少三个丝绸工人的聚集区。为了奖赏从中亚来的伊斯兰织工,将他们安置在中国最北方的地区和西北边界邻近畏兀儿人的聚居区。在窝阔台治下,曾迁移0个穆斯林家庭,其中大部分都是织工,他们从中亚来到洗马林(xunmalin),位于今天河北张家口(kalgan)西部20英里处的一个地方。
穆斯林织工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们特别擅长用金线织造出金锦(nasij)。年,洗马林建立了一个官办金锦作坊。那时,很多汉族工人学习这一技术,并加入了这个作坊。第二个丝绸作坊位于河北弘州(今河北阳原县),距洗马林东南30英里处。大约有名来自中亚的织工和金匠以及名来自汴京的织工在此地工作,不同文化传统的集合产生了新的工艺。第三个作坊建在回纥汗国昔日的都城别十巴里,位于今天乌鲁木齐的东北部。当地的畏兀儿织工早已拥有悠久的制造传统,他们与居住在别十巴里的穆斯林织工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年,来自别十巴里的织工搬到首都大都(今北京),这里成为了金锦制造的中心。次年,大都也建立了别十巴里的分支作坊。
这三个丝绸作坊全都离蒙古人的家乡很近,表明这些丝绸尤其金锦是为满足蒙古贵族所做。作坊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织工——中亚人、穆斯林、畏兀儿人、汉族人,他们在此相互交流制造的技术和设计。蒙古人还将汉族手工艺人安置在撒马尔罕和上叶尼塞河地区,靠近吉尔吉斯人的居住地。汉族丝绸织工甚至在中亚地区的阿力麻里城都曾被人发现踪影。
与商人在宋朝地位很低不同,蒙古人很重视商业,在他们的统治下,贸易得以在欧亚大陆重新畅通,丝绸成为贸易当中最为珍贵的商品之一。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也持相同的态度。窝阔台(年~年在位)和他的父亲成吉思汗一样,继续致力于拓展蒙古的边界。他的*队占领了今天韩国、中国北方、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战火还燃烧到匈牙利和波兰。在建都哈喇和林之后,窝阔台雇佣了很多外国人加入自己的*府,也雇佣了很多的外国手工艺者来充实自己的商店。
■凤凰和蝴蝶丝绸绣片,元代或明代。将几何图案和刺绣设计结合起来的纹样是针织刺绣的典型特点之一。
窝阔台的侄子蒙哥(年~年在位)致力于稳固蒙古在西藏的统治,这里也是历史上中国和中亚丝绸贸易的重镇。蒙哥死后,他的兄弟忽必烈继位,忽必烈可以说是蒙古统治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和前任一样,忽必烈(年~年在位)也致力于开疆拓土。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年,他的*队灭掉南宋。
忽必烈减轻商贸赋税,保障商人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没有了*府的限制,商人开始在更广阔的地域进行贸易活动,贸易的种类也拓展了。其他对于贸易的帮助还体现在运输系统的改善和新道路的建设,商人可以进入*府任职。
纸币的发行更广泛,促进了商业的交易。蒙古*府为被称为ortogh的商队提供贷款和资本,直接支持贸易发展。ortogh是畏兀儿和穆斯林商人建立的远距离贸易互助组织,借此抵御远距离贸易的强大风险,有效地防止单个商人因货物被抢劫或自然灾害侵袭而破产。*府提供给ortogh的贷款利息很低,偶尔,也支持他们进行远距离的放贷。结果,如马可·波罗所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方聚集了如此多的商人,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北京这样聚集了如此多的奇珍异宝。”
忽必烈和其前任一样,重视手工艺者,将他们从沉重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足够的报酬和其他优待条件。宫廷允许官方的手工艺者将他们多出配额的生产拿出来进行交易,这无疑对丝绸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元代。这件珍宝是目前所知的尺寸最大的元代缂丝作品(纵.5厘米横厘米),又是唯一带有帝后供养像、唯一有题记,也可以通过供养人形象和题记确认其宫廷艺术性质的缂丝,也是唯一可以明确纪年的元代缂丝。
官办丝绸作坊的大量产生说明丝绸生产对蒙古的重要性。中央*府细分出的80个特别部门,大半都与丝绸生产有关。另外,在其他官办机构中,也有大量的丝绸作坊。在主要的丝绸生产中心,*府还建立了分支作坊。正定、济宁、永平、弘州、大同、保定、别十巴里都是当时最活跃的丝绸生产中心。
忽必烈在丝绸生产上的其他贡献还在于加强元朝和西藏之间的联系。佛教喇嘛八思巴从西藏邀请到元朝宫廷,担任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后来成为忽必烈在西藏事务上的顾问。为了巩固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忽必烈将八思巴以西藏统治者的名义在年送回故地。贸易在这两个地区发展起来,根据大量丝绸被保存在西藏寺庙中的情况来看,尽管元朝*府为西藏寺庙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其他手工艺人,丝绸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丝绸的作用与在汉人统治时期颇为相当。贵族们从他们的租户那里收到丝绸作为地租,同时又将丝绸作为赋税每年向宫廷缴纳。作为皇权的象征,丝绸还被当作货币、贡品、送给使者的礼物和官方授权仪式上的礼品,同时还是在祭祀孔子大典和仪式上给予市民和*官的奖赏。在蒙古人的奖励中,用丝线和金线编织起来的金锦,被用于长袍、头饰、紧身褡、腰带和蒙古帐篷的衬里,以及马车的遮盖。由于丝绸质地轻盈且易于运输,特别适于经常移动的游牧生活,蒙古人对丝绸的喜爱与日俱增。
元朝丝织品被运送到了比之前更远的地方。年,中国丝绸到达意大利,那时已经有意大利商人特别是热那亚商人来到中国的北方和南方获取丝绸。在欧洲,教堂的珍贵藏品中包括从贸易或作为礼物而获得的丝绸,教堂宝库和坟墓成为了丝织品保存最好的所在。到了14世纪,中国特别是中亚丝绸的主题和样式成为意大利丝绸的样板。
13世纪末,在忽必烈统治的末期,一系列灾难接踵而至,欧亚大陆上的元代丝绸贸易和将丝绸作为外交礼物的做法走到了尽头。年,忽必烈去世,元朝迅速崩解。宫廷内斗削弱了中央*权,社会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宫廷内乱的折射;年代晚期,*河决堤改道,成千上万受波及者无家可归;年代早期,地方性叛乱已经蔚然成风。朱元璋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强迫元朝宫廷退回到蒙古边界。年,朱元璋称帝,建号洪武,成为明朝开国之君。中国又再次回到汉族统治,所有的蒙古可汗*权至此都逐渐衰微。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落,贸易严重受阻,丝绸贸易几乎中断。
■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的左右下角是带有藏文题记的两位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供养像,据藏文题记,左下角两位男子分别意为“图帖睦耳皇帝”和“和世王束皇子”,即元文宗和元明宗,右下角两位女子分别意为“卜答失里皇后”和“八不沙皇后”,分别为元文宗和元明宗的皇后。
明代:陆路丝绸贸易的终结
朱元璋(年~年在位)对于贸易实行了更多的阻断*策,减少了欧亚大陆的商队贸易。经历了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南方年的统治,在北方差不多年的统治之后,汉族人对于外族的入侵十分警惕,由此采取了限制商贸、缩减对外关系的*策。整个国家逐渐内缩,皇权专制加强,皇帝声称自己需要集中力量来避免类似蒙古的外族入侵再次发生。
■丝绸刺绣开泰图,明代早期。“羊”的发音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生长、温暖和光明。羊与两个男孩一起的图像代表着对新年最美好的祝愿。
朱元璋的死去产生了新的危机。朱元璋绕开自己的儿子朱棣,将自己的孙子即21岁的朱允文(年~年在位)立为太子,导致朱棣起兵发动内战,内战持续了三年,最终朱棣夺权。朱棣当权后,致力于权力的合法性建设,常常与朱元璋内敛的*策背道而驰。朱棣(年~年在位)以永乐为年号,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扩建了这座大都市;他主张积极的海外*策,派遣使臣到海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其影响直到19世纪仍然存在。穆斯林太监郑和(年~年)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伊朗、非洲的东海岸。大使陈诚三次来到中亚,促使在赫拉特建立强大*权的帖木儿的儿子shahrukh向永乐宫廷派出使节。总而言之,在永乐统治期间,与外界的交往是被鼓励和支持的。贸易由此复兴,丝绸贸易得以拓展。
■圆形丝绸织物,明代。精美的凤凰图案表明这是一件皇家用品。
西部再次成为中国纺织品的生产地。哈密绿洲35个部族中有23个精于丝绸生产;31个来自中亚近邻城镇的外交机构中有24个收到过生丝和薄纱,其中一个来自别十巴里的大使馆得到了40件织有金线的丝绸衣服。
■缂丝凤凰补,明代。
永乐帝还试图重建与西藏的关系。他的父亲朱元璋,从小在佛教寺院长大,对佛教有天然的好感。为了缓解明朝与西藏的紧张关系,朱元璋用中国茶叶交换西藏马匹。他先从重建与西藏葛玛巴的关系着手,当西藏使者于年~年来到明朝时,朱元璋将精致的丝绸长袍送给他们。年,他的儿子朱棣邀请第五世黑帽葛玛巴转世灵童Halima(年~5年)来到明廷。年,Halima抵达明朝,被授予丰厚的礼物。4年,与蒙古可汗有紧密联系的萨迦派领袖来到明廷,永乐皇帝同样以厚礼和丝绸相送。同时,新崛起的格鲁派领袖宗喀巴也受到了类似的邀请,他派遣自己的弟子替代前往。宗喀巴的弟子一样受到了永乐帝的热情款待,永乐帝将金制和银制的容器连同丝绸送给他和他的导师。之后,佛教僧侣持续地从西藏来到明朝,并每每感受到永乐帝的盛情。
■丝绸佛经封面,明代。佛经封面俗称“经皮子”,用作经书的封面和封底,一般封面中间贴有*色签条,写明佛经的名称和卷册。
永乐皇帝卒于年,也就此结束了他积极的海外*策。郑和的行动停止了,大量的外交使节被遣送回国,对于各部族和贸易的限制加强。尽管有的限令被巧妙地绕过,商业贸易也在一些边境地区勉强生存下来,但总的来说,对外贸易是不被鼓励的。同时,从欧洲到中国海运路线的开辟,也促使陆上丝绸之路无人问津——欧亚大陆上,再也没有大胆无畏的商人为丝绸而穿行。
尽管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和城镇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和光环,但是丝绸从跌宕起伏的中外贸易中遗留下的妙曼身姿见证了一段段历史的辉煌。
■贵族女性绢画,明代。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09期
冰屋:因纽特的原始之家冬天阳光照射着如镜的极地冰海,冰原上可以看到晶莹的冰屋散落,因纽特人用纯自然的材料搭建起来的、没有任何颜色污染的冰屋,华丽变身正在进行时。
从圣诞节到春节:节庆文化无问西东天使和教堂、飞檐与五彩灯笼,两种节日成为两种文化的代言符号。从西方到东方,万水千山将东方与西方分隔于欧亚大陆两端,它们难道不可逾越吗?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