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公学—自然观察者”物种调查体验营活动的第一天中午,大家到达高温下的吐鲁番,准备进行一段人文地理结合物种调查的综合体验之旅。
结束白湖的观鸟/拍鸟活动后,物种调查体验营移师吐鲁番,准备开始一段人文行摄之旅。在由乌市到吐鲁番的高速路北侧可以看到圣山博格达峰。
入驻坎儿井宾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吐鲁番的代名词——葡萄。
休息片刻后,大家进入坎儿井博物馆进行精神食粮的补充,不论是大学员还是小学员,都对坎儿井这一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极具兴趣。
下午,大家进入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对沙漠植物,昆虫和爬行动物进行物种调查。
很偶然的我们在园内发现了吸血*——硬蜱,该种硬蜱不仅体型较大,移动速度也快,热感应更是精确无比,距离半米以上依然可以对人类“准确定位”。虽然在不少新闻报道里出现过“蜱虫”的字眼,但是蜱虫的本事究竟有多大,学员们这次是亲眼所见了。
名词解释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多条,全长约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
自然观察者(简称N.A.)是一个原创科普平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