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介绍
第一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
竞赛主题:随遇而生,因时而变
竞赛要旨:“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万物循环永续的根本在于适应和应变。
绿色建筑以能源节约与环境和谐为宗旨,其根本指向在于人、自然、建筑和谐关系的重塑。“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并非割裂独行,而是彼此交织、相互成全。
建筑只有随境遇而生发,因时序而应变,才能保持健康的机体与活力,从而成就可持续的美好宜居场所。这一认识既见证于传统建筑文脉曾展现出的多样智慧,也期待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创新性探索。
本次设计竞赛突出强调建筑师主导的建筑形态设计的绿色内涵和设计创意。通过对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生态要素等)和城乡建成环境的利用和调节,在创造适宜的行为活动场所的同时,控制耗能空间、缩短耗能时间,从而达成良好的建筑空间性能与低能耗代价的双重目标。
设计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应着力体现对不同地域气候、场地微气候的利用和调节策略;着力体现对因为季节、昼夜、朝暮等时间维度的变化所产生的特定问题的应变策略;着力体现对因为使用行为和方式的时空变化所产生的节能潜力的发掘策略;着力体现对特定功能及空间类型所产生的突出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各参赛项目或选择上述某个要旨做出有侧重的回应,或进行更为综合的回应,也可在符合竞赛主题的前提下,展开独特的探索。
参赛要求:参赛者围绕竞赛主题,自选气候区划类型,自选场地,自行策划并自拟项目任务书,也可结合既有工程项目(必须是处于设计阶段的未建成项目)展开设计探索。建筑功能类型和规模不限。
主办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获奖作品
《绿荫之下》01团队成员
02图纸表达
03作品介绍
项目选址
本设计选址于*省吐鲁番市麻扎村,巴扎作为潮汐式的功能,既为本地村民服务,又为来访游客提供最佳的了解本土文化的机会,因此此建筑旨在创造一个功能与性能与时间相协调的场所
。
绿建策略
在深入学习当地传统建筑类型及被动技术后,进行现代化转译,并将建筑组织方式、建筑墙体设计、建筑功能排布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考量,平衡建筑使用性能与建筑形象、建筑意象的关系。
建筑生成过程按照揽风:顺应山谷风向——顺势:溶解于山地走势——遮阳:转译‘阿以旺’空间——引水:绿植水池顺风调节温湿度——透面:双层墙捕风塔引风,形成完整的绿色建筑生成链。
设计理念
在夏季,吐鲁番的烈日急需隔离,建筑单体被内布水池的‘阿以旺’空间联系起来,外侧墙体与地板空腔加强湿润空气的流动,阿以旺作为核心空间既提供精神性场所,又提供低温的空气。通风塔在北面加强换风的同时作为文化地标及观景塔为村民与游客提供观览全村的视角。结构的挑出既营造出阴凉的室外灰空间,又遮挡进入室内的阳光。在地材料——夯土的利用既在满足性能的基础上节约成本,又有当地本土文化的传达,且夯土的装配施工减少施工的破坏、加快施工的速度。
在冬季,*所处的严寒寒冷地区同样需要提供较舒适的室内环境,夏季的被动冷却墙变为阳光墙,为室内空气蓄热,而结构的遮阳灰空间因为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将更多的阳光引入室内。
结构技术
此外,结构在全年都会采集太阳能为室内提供运转能量,庭院内的结构也将收集当地宝贵的雨水,转化为中水再次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随遇而生、因时而变,全天候通过被动策略的利用以求更高空间品质。
功能平面
建筑西侧北侧作为固定集市区,内部由商铺、多功能活动区、公共卫生间等组成,利用半地下空间提供较稳定室内环境。建筑东侧景观视野较好,与村落互动关系更强,结合外部葡萄种植区,打造文化体验区促进游客与村民的交互。场地中间的棚下多义空间,既可以作为临时半室外集市展开的场所,又可为村民游客提供纳凉避暑的交流空间。游客与村民、顾客与商铺均有不同来向的流线设计,便于使用管理。
竞赛感言
关于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呼吁与实践贯穿在学习生活中,在*这一特殊的地域,有很多先民的智慧,如坎儿井的使用,水系的引导,对昼夜极大温差与光差的规避与利用。选择市场,是对烟火生活的热爱,对细微能量的采颉。市场既是日常商品交换的必要场所,亦是村居部落公共空间的核心。一方水潭之上的载歌载舞,高伟拱柱下的虔诚信奉,我们希望去搭建一个属于当地人们的生活文化氛围,体现出空间的凝聚力。亦充分利用先民智慧,将绿色技术融入到建筑之中,以“绿荫之下”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集体住民的空间认同感与记忆归属感。关于团队合作
感恩花了很多休息时间指导我们的松哥,尊重我们的想法提升方案品质;感恩可爱的队友,从前期头脑风暴到后期出图,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虽然是疫情居家期间完成的竞赛,但前期定期开会稳步推进,确定方案后随时沟通,共享模型、图纸进度,合作过程愉快高效。
再次祝贺创研院学生团队获此佳绩!
编辑
李晶晶
审核
谢嫒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