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鸟瞰广袤的吐鲁番大地,巍巍雪山环绕盆地四周,中间横亘着闻名遐迩的火焰山,艾丁湖犹如银光闪烁的月亮宝石镶嵌玉盆地中央,在山与湖之间,矗立着一条条蜿蜒交错、星罗棋布的上堆,似一部交响乐的五线谱,这就是吐鲁番大地的音符――坎儿井,那清澈的生命之水,从古流到今,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火洲人民。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干旱区域,极端最高气温49.6℃,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在天以上,但年均降水量2.9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9毫米,素有“火洲”和“风库”之称。
气候及其干燥的吐鲁番很久以前就曾出现过大片的绿洲,这里繁荣的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分布着类似人体血脉的坎儿井群。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两部的喀拉乌成山有许多现代冰川,春季雪融化了,水从山顶直泻而下,夏季由于山高,拦截了高空水汽,常形成山区地带大雨或暴雨。这里山地地面植被稀少,大多为裸露基岩,雨水在地表很快形成径流,向吐鲁番盆地中心输送。进入戈壁砾石带后,由于砾石透水性强,一些河流50%的水流入地下,有的甚至全部渗入地下,在盆地北、两边缘形成一个巨大的潜水带。古代吐鲁番盆地的人利用丰富的地下水和地形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把渗入地下的雪水雨水不用任何动力引出地面,形成了常年不断的自流水,水质矿化度低。水在地下流动,蒸发损失少、水量稳定、不易被风沙埋没,非常适合人畜饮用,还可以灌溉农田。
驱车行进在吐鲁番盆地的戈壁滩上,那一座座、一排排的小土堆,错落有序地伸向绿洲深处,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吐鲁番坎儿井。*有坎儿井多条,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及哈密地区,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土地。贯通吐鲁番地下血脉的坎儿井有史可查的有1多条,现存条,年径流量近3亿立方米,超过了火焰山水系的总径流量;总长度近公里,几乎接近*河的长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之一。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吐鲁番的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粮食、哈密瓜等。中外不少学者把*的坎儿井喻为“地下长城”,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蓄水池)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为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从竖井、暗渠内运出的土,堆于竖井口四周,形成大小不等的土堆,防止雨水和洪水流入坎儿井内,保护了坎儿井的安全运行。竖井间距疏密不等,上游比下游间距长,一般间距30~50米,靠近明渠处为10~20米。竖井最深的可达90米以上,从上游至下游由深变浅。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暗渠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当地地下水位以下,起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为输水段,在地下水位以上。由于坎儿井暗渠坡度小于地面坡度,可以把地下水自流引出地表。吐鲁番地区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连接暗渠出水口(俗称龙口)至蓄水池的输水渠道,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涝坝,又称蓄水池,是坎儿井途经明渠后,存储坎儿井水的池塘,用以调节生活、灌溉农田。涝坝面积不等,以~平方米为多,水深在1.5~2米。涝坝的大小,决定于坎儿井水量的大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坎儿井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人文景观,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坎儿井的这一伟大的创造,在吐鲁番、哈密这些干旱酷热地区生活的各族人民,才得以繁衍生息,才滋养出绿洲文化,推动了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融合。
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泉,吸引了大批领略“火洲”景观的游客,凡来吐鲁番的中外宾客,无不一睹坎儿井的风采,无不为*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工程的浩大而叹服: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文明。
但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吐鲁番盆地的人口俱增,开发土地、建城修田,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坎儿井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吐鲁番盆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打机井成为一种快捷而又经济的用水方式之一。目前,机井采用地下水量已大大超过坎儿井水,使得吐鲁番盆地的地下就像巨大的筛子,密布的机井几乎吞噬了吐鲁番地区总径流量的大部分。吐鲁番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坎儿井因此断水,原来四、五十米深的井现已干涸。人们又往更深的地层打井,农田中处处可见小机房在抽水,而坎儿井水渐渐断流。据统计,截止年,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总数为条,现在常年有水的只有条,条坎儿井已经干涸,年径流量只有2.1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3.23万亩,占吐鲁番地区的22.3%。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吐鲁番地区未来耕地和林果面积将受到制约。在漫长的农耕经济时代,一条坎儿井就决定了一个村落的人能否存活。正是这样一份深入到血肉之中的牵连,让当地老百姓对坎儿井的命运倍感忧虑。
坎儿井是吐鲁番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文化古迹。作为华夏少数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结晶的坎儿井,如果再不及时抢救,它们也会像一些文明古迹一样,最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年,“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吐鲁番举办了“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培训班”,组织当地民众参与文物保护工程,既能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现最小干预,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坎儿井有望与长城、金字塔一样,成为令人景仰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