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曾几何时,海南也能种葡萄被无数人怀疑过,如今葡萄种植已在海口、临高、儋州、昌江等地多点铺开,丰收季节里,琼州大地上已然四处飘散着葡萄的果香……在海南种植葡萄曾经非常艰难,后来又如何突破这一难题?为此,海南日报记者进行采访调查,一探究竟。
茁壮的藤条在架上蔓延,舒展的大叶片下藏着一串串如珠似玉的葡萄,孩童在父母的陪伴下用稚嫩的双手摘下这属于秋日的丰收。
如此温馨、闲适的一幕出现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紫晶佳园生态葡萄园,负责人庄佳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生喜悦。他在葡萄园入口处摆了茶台,一边将盏中的茶一饮而尽,一边筹算着下一步的种植和销售计划。面对海南日报记者的到访,他愉快地分享起来在当地种植葡萄的经历。
昌江紫晶佳园生态葡萄园里成熟的葡萄。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摄
多个葡萄品种试种成功
庄佳林来自有“广西葡萄之乡”之称的桂林市溶江镇,在海南生活工作多年,几乎已经走遍各个市县推广瓜果蔬菜大棚搭建技术。他心里一直有个愿望:海南全年平均气温高,尤其是冬季,更具有种植反季节葡萄的优势,如果能将溶江的技术在海南生根发芽就好了。
昌江曾有过葡萄种植历史,但大都因为种植不成功或受市场行情影响,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一度被列为不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区。“一开始有许多人劝我不要在昌江种葡萄,我偏不信。”庄佳林说,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在昌江种葡萄,意味着本地市场存在空白,而他要成为这个填补空白的人。
失败,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年10月,庄佳林来到昌江,租下12亩土地开始试种。可不料10月之后,天气逐渐变冷,加之雨水过多,葡萄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休眠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抢救不成功,眼看着投入的成本都打了水漂。
不服气的庄佳林把这次失败当作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常的插曲,失败了那就调整方式再来一次。既然10月过后的天气不适合,那就等到低温、雨水天气过后的来年2月再种苗,原先种植的品种也进行了调整。“我们重新选取了更适合在海南种植的品种,而且在土壤中加入羊粪改善肥力,注意及时排水,用心管理。”他说。
如今,葡萄园里共种有早夏、暗香、玫瑰香、阳光玫瑰、蓝宝石五个品种,均试种成功。其中早夏已经应季上市,号称葡萄中的“爱马仕”的阳光玫瑰葡萄正暗自生长,等待合适的时机闪亮登场。
海口市云龙镇陶公山植物园里长势良好的阳光玫瑰葡萄。受访者供图
破除葡萄种植魔咒
汪曾祺在其文章《葡萄月令》中讲过种葡萄的故事,这个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长达一年之久。由此可见,种葡萄是万不可操之过急的,种葡萄的过程也并非易事,各地气候、天气因素不同,种植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的陶公山植物园里,海南金棕榈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园林高级工程师张少华正在用红玫瑰、阳光玫瑰等品种和海南野生葡萄种源(蛇葡萄)进行砧木嫁接,培育新品种。
“我们已经栽种了半年多,长势明显比其他直接引进种植的好,抗病性和长势都很好,预计明年就能挂果了。”张少华十分开心。
葡萄于他而言,更是一种缘分。早在年,张少华就从山东临沂和江苏南通引进过三十二个巨峰系列葡萄试种,一年后也挂了果,却由于遭遇台风、资金等原因,没有继续试验。
“近年来,葡萄在海南已经有多地种植成功,有阳光玫瑰、夏黑等品种,产量和口感表现都不错。”张少华说,他在年又继续开始了葡萄种植试验,希望能培育出适合在海南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海南有部分原生葡萄种源,如果耐心从国外引进新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性状稳定的品种就可大面积推广。”张少华介绍,目前他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芽条和本地野生葡萄种源做砧木嫁接的方式培育,通过技术局部改良,培育快,但可逆性大。
试种、失败、改良技术……如此循环往复,不论是庄佳林还是张少华,都经历过自然因素、技术原因、资金问题等导致的种植失败。破除海南葡萄种植失败的魔咒到底在哪里?
海南葡萄可一年两收
事实上,海南种植葡萄可进行一年两收种植,而且因气温较高,部分品种提早达到各发育期所需的有效积温,促使葡萄提早发育成熟,错开了全国鲜食葡萄集中成熟期,更具市场竞争力。
海南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中级农经师周颖怡曾经做过南方葡萄种植比较研究,她告诉记者,海南和广东、广西一样,具有高温多雨、湿度较大的气候特点,如果葡萄管理技术不到位,往往会导致病虫害繁多,难以防治,严重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这是海南很多市县种植面积不大的主要原因。而面临台风雨季时,突降大雨极易导致果实裂开,也是海南种植葡萄需要考虑的劣势因素。
张少华则认为,在海南种植葡萄需要做好防雨,同时要改良和选育出抗病性好,易于栽培管理的品种才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如今,海南、广东、广西已经应用简易避雨设施,使霜霉病等发生率大大降低,有效解决了南方葡萄霜霉病等病害严重的问题。“我们从国外引进了石灰氮、单氰胺解除葡萄芽休眠技术,可以解决葡萄在南方休眠解除难、发芽不整齐的问题,实现了产期的高度可调控性。”周颖怡说,加上抗病优质品种的应用,使得包括海南在内的华南地区葡萄产业再度兴起。
延伸阅读
葡萄来华历史悠久
文\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说起葡萄,耳边似乎响起那首*民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丰收采摘画卷瞬间在脑海中铺开。
葡萄与中国历史渊源颇深,我国的栽培葡萄是汉代由西域传来的。两汉时期,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当时“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由此可见,张骞从西域将葡萄带回中国,乃是有据可考的史实。
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则记录了葡萄与葡萄酒的来华史,张骞将西域的葡萄种子引进内地,并且在都城中移植了葡萄,为了食用目的,开始小规模地种植这种水果。
据报道,五世纪时,在敦煌附近的地区非常适宜这些葡萄品种的生长。但是葡萄在当时并不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而与此相应的,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也仍然是一种稀有的外来饮料。
直到唐朝统治初年,由于唐朝势力迅速扩张到了伊朗人和突厥人的地方,而葡萄以及葡萄酒也就在唐朝境内变得家喻户晓了。
主要用来酿酒的葡萄也在这时传进了唐朝,葡萄酒的制作工艺也随之传入内地,这种新传入的葡萄就是著名的“马乳”葡萄。最早记载了确切时间的、传入唐朝的马乳葡萄,是突厥叶护可汗的礼品。贞观十四年(年),唐朝征服高昌之后,马乳葡萄成功地移植到了长安的皇家园林之中,到了七世纪末期,在长安禁苑的两座葡萄园中,大概还可以辨认出这些葡萄的后代。到了适当的时候,它们就传播到了深宫禁苑以外的地方。
韩愈曾在诗中谴责了一座衰落破败的葡萄园主人:“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那座葡萄园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但史实表明,干旱的陇右道在当时必定已经广泛地栽种了葡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