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海拔米的山前冲积带,大片茂密的红柳丛中,掩映着一座庞大的古城,这,就是锁阳城。
在这人迹罕至的荒芜中,怎么会有一座庞大的古城池?这样一座古城池,它的往昔是怎样一种情形?一层层迷雾,在微风吹拂的红柳中,显得扑朔迷离。
从绿洲走向戈壁,从戈壁走向一座古城池。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我们无法从景色单调的荒漠中一一阅读,我们只能从浩繁的典籍中,寻找蛛丝马迹。
丝路咽喉上的古城
汉武帝一鼓作气荡平了北方匈奴的侵扰之后,又以大无畏的气魄,在河西走廊筑长城、建四郡、据两关。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一座城池拔地而起,阡陌纵横,高大雄伟的气势,夺人魂魄。
公元前年,对于锁阳城来说,充满了无限的机遇。这一年,汉王朝置敦煌郡冥安县。《晋书·地理志》记载: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冥安、渊泉、广至等五县,分酒泉之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由此冥安县治升格为晋昌郡治,这就不免对城址的规模、建筑规格、防御功能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就从原来低洼潮湿、不利防守的旧城冥安县治迁到了锁阳城新址。
一座城池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那时候的锁阳城,居于阡陌纵横、绿荫绕野的古绿洲中心,是丝绸之路上雄踞酒泉(肃州)与敦煌(沙洲)之间,西通伊吾、北庭,南通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夕阳之辉下的诉说
那么,几个世纪以来,名震西域的锁阳城怎么就彻底衰败,继而就荒芜了呢?
今天,人们所知道的锁阳城,其名称的来历,始见于清代小说《薛仁贵征西》,因锁阳曾解救过被困锁阳城的三军将士性命而得名。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说是初唐时,太宗李世民命太子李治和名将薛仁贵进征西域,兵临城下,一举攻克此城。不料,却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大军层层包围,虽经苦战仍不能突破重围,只能固守待援,苏宝同一看不能即刻取胜,便下令断绝上流水源、逼河改道,使锁阳城一带的田园荒芜,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薛仁贵发现城区内外遍生锁阳,块根肥满,既可充饥,又可解渴,便令士兵掘而食之,一直坚持到援军赶来解围之时,因纪念锁阳城解救三军将士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可见朝代更迭的年代,锁阳城都是烽火连绵的战场,到了明朝,封闭嘉峪关,关外瓜州被遗弃。锁阳城遂被吐鲁番满速儿部落占领。其后蒙古、哈密等地少数民族群雄角逐,战争的侵扎,使锁阳城生态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逐渐荒废。
就这样,一座城池留给我们的只是夕阳的灿烂和夕阳下残垣断壁的诉说。
保存完好的汉唐故城
尽管如此,走进锁阳城遗址,我们仍然能够辨别它曾经的辉煌。
地理环境的险要,据守要冲的威严,城市布局和建筑艺术的雄伟壮观,建筑密集,其强烈的整体性、封闭性和防御性的特征,都使它不失为中国古代西部城市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标本,说它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故城,一点儿也不为过。
人的纪念碑是历史,历史的纪念碑是人。锁阳城这座宽广无比的纪念碑,那些坚忍不拔的屹立荒野的遗迹,正是人与历史的共同写照。
鸟瞰锁阳城,内城是不规则四边形,长宽竟有一里许,面积28.5万平方米。残存的墙基宽19米,残高9至12.5米不等,顶宽34.5米。城内偏东筑有一道隔墙,将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个部分,隔墙北段设有城门,是通往内城东西两部的通道,东侧和南墙各有5个马面。内城四角均有角墩,西南角和西北角各设一个瓮城,西墙中段和北墙中段各开一城门。城门处均有瓮城护卫,从四个瓮城设置的方位看,这里是城市建筑的重点防区,这一独特的形制在国内尚属首例。
摄影/李成
在内城西北角,有用土坯砌成的一座瞭望墩,高达18米,这是锁阳城遗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该城瞭望敌情、俯瞰全城的制高点。
内城的西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房屋遗迹和灰碳层堆积物,内城的东城相对平坦,房屋遗迹和灰碳层堆积物相对较少,从内城的东城和西城的位置及遗迹看,东城为衙署所在地,也是该城最高指挥机关的所在地,西城应为低一级的军政管理人员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从西城残存的灰碳层遗迹看,也有部分锻冶作坊炉灶的遗迹。
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长.5米,西墙长.9米,南墙东段长.6米,南墙西段长.8米,北墙总长.6米。墙基宽46米不等,残高4-11米不等,外城的西墙中段和内城西北角墩处有一道东西向的墙体,将外城分为南北两城。从建筑规模与现存遗迹看,外城应为唐代鼎盛时期的建筑遗迹,该墙体被损毁后,后期没有明显的修补夯筑痕迹,城墙坍毁部分约占全城三分之一,尤其是外城的南城损毁最为严重,损毁的主要原因是该城南面山前的暴雨形成的洪水将墙体冲毁,外城内的房屋建筑遗迹多被洪水冲毁,只在南城的东侧可见部分建筑物和院落遗迹。
鼎盛时期的繁荣之景
如此规模的城市,既有军政管理人员和军卒,又有各种作坊和市民,据专家考证,锁阳城的鼎盛时期,它的居民大约十余万人。十万之众,人们的生活供应和精神需求是如何和谐统一的呢?
在内城东、南、北墙外侧我们看到了一处特殊的建筑,这处建筑墙体残高1.6至3.2米不等,墙体厚度1.5至2.2米,属于内城的附属建筑,是唐代城市形制之一。这就是羊马城。
羊马城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不仅是战时的防御工事,还是整个城市的养畜之所。夏秋季节,羊群和战马可以放牧原野,到了冬春和战时状态,羊和马安居于羊马城,既安全又环保。
锁阳城角墩摄影/胡杨
锁阳城东南51公里处的昌马冲积扇缘山口处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的疏勒南山,汉代称冥水,唐称籍端水,独利河,苦水,清代称疏勒河,为锁阳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锁阳城周边的农业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锁阳城一带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完好的汉唐时期的农业灌溉体系遗址。这个遗址包括了众多的疏浚工程、拦水坝(都河)、总干、支渠、斗渠、毛渠等。据粗略估计,锁阳城干渠和支渠的总长度大约在90公里左右,在干渠和支渠的两侧,随形就势,因地制宜,又修筑了许多斗渠和毛渠,灌溉了锁阳城周边方圆约60平方公里以内的耕地,据甘肃沙漠研究所统计,在汉唐时期锁阳城周边的可耕地大约30余万亩左右。
有了畜牧,有了水,有了科学合理的灌溉体系,一座城池就有了繁荣昌盛的根基。
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东距锁阳城城址一公里,现存大塔1座,小塔11座,寺门南向,东西两侧保存了鼓楼及钟楼建筑台基各一座、僧房数间,院墙平面呈正方形,面积平方米,这就是塔尔寺。
寺院前部中心位置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其北面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大塔的造型与高昌古塔较为相近。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据当地老人说:四十年代,塔身被俄国人拆开,盗走大量的经卷及字画,数月内,散落的经卷还遍地飘零。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月余。塔尔寺遗址是唐、五代时期,瓜州城官员和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说凡有许愿,莫不灵验。
至此,一座城池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暗藏于荒野中的奥秘,同时,它璀璨夺目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提出了未来的命题:文明之所以为文明,在于它是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见证、共同的价值观,哪怕是一处小小的遗迹,我们都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它。
来源:《读者欣赏·甘肃民航》总第19期